工会网主页| 企业文化网| 集团门户| 四局站群

欢迎来到中国中铁四局工会网 |登录
中国中铁四局工会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巾帼书香读书征文活动 > 正文

回忆汨罗

发布日期:2019-07-26 新闻来源:建筑公司工会 分享到:

父亲是新中国筑路大军的一员,四海为家,铁路修到哪儿,我们的家就在哪儿。家中五个子女,每一个子女都有自己的出生地,排行老四的我,出生在福建南平,却长在湖南汨罗。作为自幼就生长在汨罗,见证了汨罗历史变迁的“六处崽子”的我,记忆中关于汨罗的点点滴滴、零星片断缀珠成串,满满的都是对汨罗的回忆,……

我的祖籍在山东淄博,1965年我们从福建南平跟随父亲所在的新线铁路建设单位--铁四局六处参建京广复线时举家搬到汨罗。六处家属区在汨罗有七个平房区,一个楼房区。各个区星罗棋布般地分布在城关镇中。我的家在三区算是彻底的安顿下来了。三区不大,只有8栋平房,每栋6户人家。院子里都是母亲和孩子们,父亲都在外地上班修铁路,地方上的人都叫我们家属区为“寡妇大院”。

三区离铁路不远,铁路边上有一条小河沟,这条小河沟是夏天孩子们的乐园,在这里打水仗,摸小鱼小虾,抓泥鳅。盛夏的夜晚,那时没有空调电扇,家家户户都会在外面铺床纳凉过夜,躺在床上仰望星空,数着星星进入梦乡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一年里最盼着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,过年了不管家里再穷母亲们都会给每个孩子做件新衣服,还能吃上平日里见不到的零食。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初一大清早孩子们挨家挨户去拜年了,进门鞠躬说声过年好,大人们就会赶紧把早就摆好放在盘子里的瓜子、花生、糖果等每样抓一些往我们的口袋里装,而我们也早已将口袋抻开等着大人们往里放零食了,条件好一些的人家还会给一些小点心,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。口袋装满了,回家藏好,再继续去拜年。童年的时光虽然是清贫的,但也是快乐的。我们就读的子弟学校----六处铁中是当时县里规模最大的学校,小学部到高中部有一千多学生。学校的篮球队、文艺宣传队在全县名气很大,每年和氮肥厂的赛事火药味很浓,县里的文艺汇演我们的节目也都是压轴大戏。

至参加工作前未离开过汨罗,可以这么说,我的少年时期都是在汨罗度过的,把汨罗称之为第二故乡并不为过。印象中的汨罗,当时只有与京广铁路平行的一条老街。后来规划新县城时,新街的主干道还是我们修配厂的推土机帮助推出来的。因为京广复线通车后,父辈们转战去了云贵高原的2208线,“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”的必经之路--汨罗火车站,就成了“寡妇大院”的妇女孩子们每年迎来送往的地点,因此就十分熟悉。母亲为了挣钱贴补家里,经常去车站货场卸货搬货,还在铁路边上开荒种地,我们每天放学后去铁路边上摘菜浇水捡煤渣,对老街和车站周边的一切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。

汨罗人俭朴、好客,一向有用“豆子芝麻茶”热情待客的习俗。是用茶叶、姜、盐、豆子和芝麻冲开水配成的一道香喷喷的可解渴的茶。炒熟的黄豆和芝麻格外香,再佐以磨细的姜丝,喝起此道茶来,有盐味有姜味还有香味。喝这种茶不仅防暑解渴,还能祛寒治病。相传,吕洞宾化作叫化子来汨罗村乞讨。当他踏进一位老人家门时,老人邀请他一起吃饭,饭后还以热茶相待。叫化子见老人的孙子正在吃香喷喷的炒豆,便自言自语地说“一塘好水,可惜无鱼”。老人会意,抓了一把炒豆放进茶水里。接着叫化子又说“有鱼无姜盐,腥味难下咽”。老人也不介意,又在茶水中添了点姜盐。于是叫化子便高兴地唱了起来“汨罗老人贤,豆子加姜盐;人好心更好,胜过万贯钱”。用完茶,起身便走。老人收拾杯子,发现杯子里堆满了黄灿灿的瓜子金,甚是惊喜,当即奔走相告,消息很快传遍了汨罗村和邻近的乡村。从此,汨罗人就有了以姜盐豆子茶待客的习俗。

几十年光景转瞬即逝,关于第二故乡汨罗的记忆中,印象最深的就是汨罗江,屈原庙,再就是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的龙舟竞赛了。孩提时代的我们经常利用假期去水上拾贝壳,去江边挖荠菜,割野葱……

汨罗江上游分为南北两支,南支称汨水,为主源,北支称罗水,故称之为汨罗。汨罗江出名,主要是因屈原的关系。传说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著名的政治家、诗人屈原被流放时,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。公元前278年,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,屈原感到救国无望,投汨罗江而死。为不使平生的理想和抱负不付诸东流,怀沙自沉之前,他在汨罗写完了《离骚》的最后一章……

汨罗江边的百姓划着各自的船只赶往屈原投江处,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。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,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,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,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习俗。然而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未能生还,屈原投江几天后被渔民打捞上来,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,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,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,遂以罗裙兜土疑冢,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。

天边漂来一朵故乡的云,挥之不去的是对故乡汨罗满满的思念……

作者:戈秀云    责任编辑:
标签:

相关阅读